倾听历史回声作文

学霸 2016-11-05

【篇一:倾听历史回声】

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只留下一路的烟尘。而我站在这里倾听历史的回声,往昔的一幕幕似乎近在眼前。

一八四零年,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区区几艘军舰就将清政府派去的所谓"精英部队"打得体无完肤。最后清政府不得不为自己的闭关锁国付出代价,签定了《南京条约》。几年之后,野心勃勃的英国侵略者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事不断扩大。终于有一天,英国的舰队沿海岸线来到了舟山。他们的炮口早已对准了这里的海防线。岛上的守军将领葛云飞等人早已严阵,以待,带领自己的官兵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随着一声炮响,激烈的战斗开始了。守军的官兵一个个英勇战斗,为了自己的家园而战,不断阻击敌人,但最终还是因为敌众我寡,武器上的差距败下阵来。他们为自己所热爱的土地洒下了最后的鲜血。

一百多年过去了,历史也随着时光渐渐远去。但是在海山公园的山顶上一座座锈迹斑斑的大炮依旧架在曾经的城墙上。虽然它们的表面被绣迹覆盖,但是炮身依旧完好,它们似乎在向人们倾诉着一百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它们那饱经沧桑的身躯曾打败了多少敌人。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士兵们将炮弹上膛,点火,一次次将敌人打退,他们并肩作战到了最后一分一秒。而今天,它们的炮口依旧对着海天相间的地方,依旧威风凛凛地面对着波涛汹涌,这是一个民族永不服输,永不低头的信念。即使面对再多风雨的洗礼也不能使它改变,这是一个民族的魂。

三总兵的宝剑巍然屹立在山顶。每每看到她们,总是会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那是一种正义的力量,面对风雨它们不曾动摇,面对挫折它们不曾逃避。面对威胁,她们不曾屈服。这是一个民族的傲骨,足以支撑天地,披荆斩棘。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使它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千年不倒。

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中华民族。没有什么可以动摇中华民族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决心。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屈服过,沉沦过,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而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篇二:古井流芳】

清爽的早晨,欢快的笑声,伴着有节奏的洗刷,清脆的流水声,新一天的活力从井边漫延开来,勤劳的妇女们将弄堂的沉闷唤醒。

整个世界似乎活跃起来了。妇女们大笑着相互谈论着家长家短,一边忙活着手中的衣物,将水弄得哗哗地响;小孩也起来了,拿着小杯子、小毛巾到井边洗漱,嘻哈着将杯中的水乱洒;老人们掇一把椅子在门口晒晒太阳,看看井边的小孩,不时费力地喊:“别趴到井沿上去!”人们仰着换欢乐的脸膛,清水唱着欢乐的歌谣,古井斑驳的石纹也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是在一个午后来到这里的,石板的路,青石的墙更将这古井衬得古色古香。那是三口石井并列而立,井壁上还有清晰可见的朱红大字“留方井”。这坐落在定海城关北门书院旁的三眼石井,井圈外方内圆,井壁石纹道道,向世人述说着自己沧桑的岁月。是啊,多久了,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它一直在这儿,守护着一段历史,奉献着一丝甘醇。时光倒退到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疯狂的英军侵占定海城,军营书记李昌达夫妇宁死不屈,投井旁方河殉难。我无法深刻的描写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在那之前我甚至不知道那段历史。如今我站在留方井前,望着井上朱红的大字,我似乎看到了英军的铁蹄踏入定海城区,撕心裂肺的叫喊声震天的响,空气里充盈着血的腥味。李昌达怒视着城区入口的方向,那是如何的仇恨和恋恋不舍。他背着家人来到方河边,他切齿地呻吟:“宁死也不屈从。”渐渐的身影在何河中消失,随后李昌达的夫人也随夫而去。善良的百姓们为了纪念他们便将这三眼井称为留方井,深含留法百世之意。

我打上一桶水,水没有我想象的清澈却不见一丝杂质。伸手而触却是怡人的清爽,神智在那一刻情形。这凉爽的井水在地下流了百年,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它想用自己清凉的体温让人们保持清醒,牢记历史,用自己温柔的性格让人们感受现在,把握未来。

“姐姐,要洗脸吗?”一只小手递来一块手帕,抬头却见一双水灵的眼睛闪烁着别样的光芒。留方井,流芳百世,不仅是李昌达的英雄气概,还有居民们的淳朴善良,生活的和谐美好。远远的,似乎又听到井边响起爽朗的笑声,欢快的击水。

【篇三:论甲午战争与尚武精神作文】

在中国军史博物馆露天展馆的一角,静静的躺着一只早已被历史侵蚀得锈迹斑斑的铁锚,它看似丑陋,设计亦不甚精细,仅仅是将两条粗铁条焊在一起而已。然而,它却有着一段段不平常的经历:一百余年前,它见证了那三万水师,就那样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数年经营,顷刻化为乌有;它见证了那热血男儿,满腔热情,壮志凌云,却换不回人心统一,最后战死而后快。之后,它又被当作战利品,在战胜国陈列了五十余年……

这铁锚,就是“定远”舰的铁锚;这战争,就是众人所熟知的甲午战争,对于其战败原因,历史教科书上也作了详细解释,然,我认为,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近代以来中国缺乏尚武精神。

甲午前后,中国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变局,刚经历了二次鸦片战争,殷鉴不远,须常备不懈。然而许多统治者却未意识到这一点,没事时,满腹道德文章,嗤兵器为奇技淫巧;打仗了,又感慨外国兵器变怪神奇,悔之晚矣(如翁同和)。还有的统治者,虽然意识到这点,物质上也做到了,但思想却没跟上,龟缩港内;又有人基于个人恩怨,不肯派兵支援(如李鸿章、赵坏业)。此均为缺乏尚武精神之表现。

虽说清政府末期腐败无能,但也并不意味着中国从古至今都缺乏尚武精神,秦、汉、三国、元等,哪朝哪代不缺乏?即使到了清朝的康熙,依然拥有这种“损我王威,虽远必诛”的自信、成熟与魄力,未满二十即亲政,立刻扳倒鳌拜,一生中有东复台湾,南剿三藩,西平葛尔丹,北拒沙俄。加深清末统治者能向他们的先祖学习这种尚武传统,在经济政治上学习日本,改百日维新为百年维新,举国之力筹措国防,开放海禁,兴办民族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哪会落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怎么一个悲惨的后果?

也许会有人问,现在都已经和平世界了,还需要这种尚武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国家领导人的态度,往往左右着国家形象,继而又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外交等方面。代表人物无疑便是毛泽东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毛以强硬的态度,在无天时,地不利的情况下以摧枯拉朽之势歼灭印度入侵军队,击破了尼赫鲁“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美梦,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升,又促使中法建交。然而现在呢?别的不说,就萨科齐。因其会见达赖,北京便取消了今年的中欧领导人峰会;萨科齐不吃这套,依旧执意会见,中国便推迟了法国空客一百余架飞机的订单;这是以法国作为轮职主席国的欧盟亦还以颜色,对中国进口的部分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由此可见,中国政府也想强硬起来,无奈过去形象过于温和,加上国外领导人及政府亦有尚武精神,中国反而得不偿失,还要接受法国式的“傲慢与偏见”……

由上则材料可知,现代的尚武精神不仅仅只体现于武力,跟体现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中国若想拥有像武精神,仍需对自身要有足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不发达,许多产品、技术仍需进口、购买,这反而会成为他国攻击的机会。因此,尚武,不是感性、武断,更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努力完善政治体制,提高我国科技在世界是那个的竞争力,发展我国经济,亦属于尚武精神。

总而言之,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不可失去!

【篇四:掩埋在“焦土”下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8世纪,依托优越的海港优势和火山地质优势,一座依偎在维苏威火山边的小渔村庞贝,逐渐发展为城市,一座可以与雅典媲美甚至是超越的城市,但如今却成了一片焦土。虽然曾几何时,它辉煌如日不落般,但事实证明:人类璀璨的文明在大自然的威慑前是脆弱的,而在人类自己无止尽的欲望和奢求前更是苍白无力的。

远古时期的庞贝,拥有神奇而富有灵性的太阳神庙、巨大的斗兽场、恢弘的圆形大剧院、灵验的巫师堂,先进而新奇的蒸汽浴室……这样雄伟、庞大的建筑群对于今天这样科技发达的时代来说依然是不可思议的,但它确真正的出现于公元40年左右的庞贝。此外,加上城市独特的火山地质,在中期更是吸引了地中海周围几乎所有的名门望族。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之高,才力之强,不断建造新的别墅,在火山的山脚下连片开发新的娱乐场馆。白天那些贵族在工地上无情地鞭笞着自己的奴隶,午后他们刚在斗兽场里观看角斗,体味所谓的“人的力量”,夜晚就在这些“酒吧”、“舞厅”中醉生梦死。至此,庞贝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声明远播的繁华之地。而在这座城市的西侧有一座格格不入的火山屹立着。它威严,只有在山腰上才能看到黑绿的森林;它孤傲,不愿被人们所利用,即使知道自己会被孤立,冷落,也绝不让庞贝人在自己的头山动一粒土;它愤怒,它仇恨,正一天天积聚能量,只为在一天给那自视过高,目中无人,自私无知的庞贝人以致命一击。但仁慈的他还是给了人们一个提醒—地震,但这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他的忍耐到达了极限,他的力量已准备充分,终于,在公元79年8月24日的夜晚,他瞬间爆发了。黑色的气体直冲云霄,血红色的岩浆从山顶蔓延开来,直逼向山脚下的城市,不留一丝缝隙。天空瞬间被点亮,城市顿起波涛。本在睡梦中的人们带着惺忪的迷眼,挪到门前,打开门的一刹,一切都变的灰暗,失去了心跳与呼吸。在歌舞厅中的贵族,被这地动山摇直往桌下滚,在惊吓中被炽热的岩浆吞噬。在地牢中的奴隶,看不见火光冲天,但听着外面的嘶喊、尖叫也暗自明白:又一次的逃亡失败了,而这将是他们的终结。

维苏维的爆发没有给人们一点生存的余地,他把自己几百年来受到的欺褥、冷落成倍的还给了庞贝,让他们永远见不到阳光,看不的一丝希望。

偌大的庞贝如今只成了一片死灰,往年的璀璨也只能活在人们的脑海中,但这一惨痛的教训却活在了我们的心里:自然是严肃的,有时候他不会原谅任何一种生物的疏忽大意,我们与他的不和谐,最终苦食恶果的将是我们自己。当然,我们也许会被一时的奢求蒙蔽我们洞察危机的可能,但只要以史为鉴,牢记这“焦土”下的教训,起码,今后的史上不会再出现第二个让后人叹息的“庞贝”了。

【篇五:飞跃柏林墙】

自由抽象难以言喻。然而,当你踏上柏林的土地,去探访那一段残垣,细细抚过它的纹理,嗅出它岁月的沧桑,那一切关于对自由的追求便会瞬然清晰。

1961年8月,二日便为墙,横贯德意志。城东的人民愤怒地捶打着,推搡着,吼叫着,企图冲破城墙。无奈东德警察有张冷峻的脸,他们握紧手中的枪,无情阻挡着人们一次又一次几近疯狂的行为。鲜血飞溅,大滴大滴地砸在墙面上染红曾经嫩绿的杂草。枪声一次次地划破天空,绝望的哀嚎一次次撕裂云朵,地上冰冷的血液冷却不了人们的狂躁的心脏——然后,这场景就延续了二十余年。

警察与政府无视人民的群起,他们在墙后又建起百座瞭望塔,筑起电网,埋下地雷,放养猎犬,挖出壕沟……一切残忍的行径无法阻止对西德生活,对自由的无限憧憬。淡定的人们站在城墙下,抬头仰望西德的天空,看飞鸟飞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然后双眼水汽氤氲。激愤的人们开着重型机车呼啸而过,身中十七弹却依旧固执地撞墙穿越;或是乘坐热气球数天飘荡。如此巨大的牺牲却还不回与之等价的成果:柏林墙偏向东侧,也就是说,即使你侥幸翻越却依旧身处东德,东德的警察依旧有权将你逮捕乃至杀死。不幸的翻越者,死前一刻蓝眼睛里映出的仍是东德的天空。

肯尼迪说:“自由是不刻分割的,只要一人被奴役,所有人都不自由。”孤独的的意志民族,他们对自由有着最强烈的欲望甚至愿以生命为代价去获取。于是乎城墙上迸发出无穷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这样的精神融入德国人民的血液和骨髓,世代相传,传至世界,成为人们灵魂深处最壮烈的呐喊。

人无法失了自由而生存。单纯的孩子渴望自由玩耍,有志青年渴望自由表达心中所想,焦点人物渴望不再被禁锢在闪光灯下……而那些无谓自由的人则皆堕落之徒,放任灵魂,自暴自弃,读不懂自由的可贵与生活的真谛。自由于他们只是命运的一种施舍,正如乞丐不会因为少了路人的一小块面包而饿死。他们只配做一个精神上最卑贱的乞丐。

“戈尔巴乔先生,请打开这扇门,推到这堵墙!”世界人民发出呐喊——终于,柏林墙建成的28年后,它伴随这一个民族屈辱的28年历史轰然倒地。久违的辽阔,久违的西柏林的天,久违的自由重新回到东柏林人民身上。人们在仅剩的一小段墙上建起十字墓碑,祭奠那些因逾墙而亡的人们,祭奠那些为自由而斗争的勇士!

【篇六:英雄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认为刘邦当位列其一。

至于项羽之徒,虽多数人以其为英雄之标榜,但本人以为其之多为一霸王,而非英雄,更非能救世人于秦政之下之英雄。

我自知此言一出,人为群起而改之。如有人曰:若非项羽鸿门宴“慈悲”,则刘邦早已亡矣,又何来一统天下之雄风?吾以为羽非不想杀邦,而是不能杀之。其原因有二。一,项羽天性使然,鸿门宴期间,范增多次提醒,而项羽迟迟不肯下手,一是怕天下人日后嚼舌,二是其确实有妇人之仁,而天下人皆举此为羽可爱之处,视此为邦之所不及,而本人以为,此为羽败北邦众多原因之一,为天下之君王者,当有决断之能,而羽不具有。二,刘邦应早有预计,若他有很大被诛的可能,邦之谋臣便不会让邦前往。即便前往,亦有武士保护刘邦,况且,邦还有尿遁之道下下策,哪有被杀之理?

至于楚霸王之名额,霸王别姬,更是被视为霸王一生最完美的升华,最凄美的片段。而我以为,此可为霸王人生之一败笔,作为一世之枭雄,胜即胜,败则败,保不了独霸天下之时机,回到家乡,十年后再来一争。可项羽却连自己的妃子也不可保全,至此,其苦守一生的英雄形象可说已毁灭始尽,只余一苦情诗人形象。

由此观之,羽于情,于能,都不可称之为英雄。

且,羽本性并不爱民。攻占秦国都——咸阳后,邦未取民之一粟,未强掳一良妇,而羽一进城,烧杀抢掠,此为民之大患。故,失民心者失天下,羽不得天下,其理不正在此手?

且夫刘邦虽一介草夫,曾是嗜酒爱美色之徒,但其能识大体,信人用人,用人又不疑,能体万民之疾苦,深得秦灭亡之理,故,天下予以大任,则汉王朝室。

诛项羽者,项羽也,而非刘邦也。使项羽有主宰天地万灵之能,有能容百川归海之心,则大业可成。

故曰:羽不如邦,邦为留名之真英雄。

【篇七:败赤壁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望水清月明,静影沉彼;芦苇漫江,波澜不惊;沙鸥翔集,蝉鸣千转;星辰璀璨,于江面如金珠千万,镶于锦缎,飘乎拂乎。而苇茎枯干,月星隐曜,虫鸟归穴,凄凄风雨,凋孤花之隽瓣,落独柳之枯味,何哉?乃赤壁犹在而英雄已逝矣。

英雄,曹公也。于赤壁之战,以统四海之心,破孙刘之势,骐骥战驽马,当赢之。奈何卒败也?乃天非时地无利人不和焉。

曹魏霸据一方,操拥众兵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吴蜀恐其南伐而盟之,待于江渚之上。操自以顺应天意,尚率万马千军,无踌躇而定,殊不知敌有瑜亮圣才,关张神武,军心稳而民心附也。又逢大疫,疫行于营,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虽有兵矛之力而无智谋之利,有士之强悍而无病之抵御,故败之。是有其势而时未到也。

此番南下,为伐表夺荆,公破毕荆州,欲顺江东下,一气呵成,灭孙吴之火,而天下归一,指日可待。然则操之众,上陆下水,奔波东西,远来疲敝至赤壁,此所谓“良马之终,日不能行千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魏兵居南土,不习水性,犹陆上之猛将,水中之溺儿,何以数月习得而使毛羽成锦鳞焉?浪击而船簸,故胃不适;水土有异味,故肠不畅。此所谓上吐下泻焉能活哉?虽良将猛兵,亦为人也,肠胃空空,上下虚脱,纪明而无力,有甚者,避于江渚之上以得一息安寝。地不利,如此将卒何以为军而战?

天非时,地无利,而犹有可以不败而胜之之势,然则人心不齐,必败之。操坐拥数万水军,得之于荆州刘琮,然一息未停而出降兵,何以得降兵之心?操率军于南,不习水性而悄避于渚上,则军法严惩,鞭笞之,众兵愤也。瑜盖苦肉连环计,使操错杀二员大将,扰乱军心,众将疑之畏之而不竭力也。操不抚降兵,善待众兵,而疑将信敌军之降,心不齐而盖趁之,以粮草为由寄操以数船大火,烟炎张天,操败之。故失人心者失天下矣。

天时地利,不在人事,然人和之术,成事在人。故败曹公者,曹也,非孙刘也。嗟乎!使疾疫不兴,而犹有凌厉之锋;适得水土,而犹有破竹之势;抚兵安将,则犹可得天下矣。

【篇八:倾听历史回声】

鸦片战争炮声响,定海城头起烽烟。鏖战六昼夜,豪气冲云天。惊天地,泣鬼神。五千壮士洒热血,三位总兵献身躯,鼎峙千秋汗青名。

百年前,在定海城西面,在这晓峰岭上,面对来袭的英军,定海将士们奋勇抗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定海保卫战。大部分将士壮烈殉国,其中有三位总兵: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他们带领士兵顽强抵抗。誓死保卫定海,为了纪念他们,便在此处建造了鸦片战争遗址公园。

公园入口处,“精忠报国”的断柱见证了历史的沧桑,虽然历经战火和岁月的侵蚀,但仍屹立不倒。这屹立不倒的不仅是石柱,也是那些将士们,更是坚强不屈的中国魂。

拾级而上,来到“百将题碑”碑林,置身其中,更感到历史之凝重,这里镌刻着30余位爱国将士的题词。其中留下了他们的壮志豪情,也留下了他们精忠报国的坚定决心。一句“勿忘国耻”至今仍在耳边回荡。确实如此,由于当年清王朝闭关锁国的腐败统治,导致国力衰微,外国列强趁机一次次的冲击着中华民族。更由于清政府的卖国行径,这个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优秀民族眼看就要付之一炬。于是,多少爱国将士站出来,为了抗击外来侵略,当起了救国的重任,其中便包括定海的将士们。地处东海之滨的定海,可以说是我国国门,一旦被攻破,中华民族就会处于更危险的境地。于是定海将士们不畏强暴,浴血奋战。再之后的几十年里,多少人铭记国耻,并以此为志,为振兴我中华而前仆后。时至今日,中华儿女们仍会为中华巨龙的腾飞不断奋斗。

沿公园石阶逶迤而上,登上山顶,这便是三总兵纪念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三总兵的石雕,他们倚剑临风,神情坚毅,三把利剑凛指天际,站在石雕旁,眺望远处,眼前也好似出现千军万马,耳畔响起了隆隆的炮声,只见葛云飞剑指前方,喊道:“冲啊,严守国门,保卫定海!”众将士人心振奋,冲向前方。

抗英烈火,锻铸历史名城;杀敌浩气,凝聚中华毅魂。触摸历史的痕迹,聆听历史的回声。

下一篇:思想与生活高中作文 上一篇:走过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