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局

韩逸茜 2017-12-10

父亲是IT行业的老油条,每次与我餐桌小酌,他都会不胜唏嘘。

他说中国的人工智能如今已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华为、阿里巴巴、小米、大疆、腾讯、科大讯飞等公司的崛起,创造了属于国人的长足进步。又谈到那“深蓝”、“阿尔法狗”毫不留情地战胜了世界冠军。凡是有规律可循的计算,凡是繁杂的劳动,计算机早已远胜人类。人和人工智能对弈最可怕的地方,已不再于人工智能让你输,而在于人工智能可以精准决定到哪一步将你置于死地。

这是一盘小小的对弈,人工智能是主宰。在这样的情境下,干扰人类发挥的最大因素在于感情。再优秀的棋手被神一般的人工智能步步逼入绝境,他的心理防线是逐渐被瓦解的,一旦出现一点儿破绽,这场棋局便结束了。

人创造了人工智能,是因为我们认为计算机应该具有深度学习的能力,有更强的自主性,而不是被人类“牵着鼻子走”。

“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其实早已开发出来了,只是我们一直处于慢慢运用的阶段中。”父亲接着回忆,“二十多年前在交大读博士的时候,研究的就是无人智能工厂的技术,当时也许就可以运用于现实生活中了。”他抿了一口红酒,接着问我:“然而你知道,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大面积地推广无人工厂呢?”

“失业”我沉默了一会儿,终究吐出了这两个名词。

“对啊。”我感到父亲的声音也轻了,“这或许就是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又一大矛盾之处,低素质的劳动力这么多,而他们的归属又在哪儿呢?”

这是人工智能与社会的一盘迷局,人工智能的浪潮不断冲击着整个社会,大批的人、大批的传统行业被这汹涌的浪潮裹挟着倒下,不主动改变,就会走向衰亡。

也许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已经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感到麻木了,我们已经深深依赖于人工智能而无法自拔了。就像我们更少地去关注身边的人而是盯着那方寸屏幕;就像有了网络生鲜超市就很少跑去老奶奶的路边小菜摊;有了网购就几乎没跑去过楼下的小杂货店顺便和老爷爷唠上两句……当我看着这些老人孤独的背影,再看着盯着手机的路人匆匆来去的时候,我突然就心酸了。

三叔有一次打来电话,说他在外地旅游,问问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土特产,他帮我带回来。我笑称不用了,这些土特产,如今网上都买的到,不用特地大老远背回来。三叔一再强调:“没事的,你想吃啥告诉三叔,三叔帮你买。”我又婉言谢绝了几次。“好的吧,那就算了。”我突然在电话这头听出了三叔的落寞。

我一直想给三叔道个歉,却又觉得说不出口。人工智能固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是在庞大的智能体系背后,少的是那些人性的温暖情怀。

“我们本不应该对人工智能感到畏惧,这将是一个属于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应该去拥抱它。”父亲突然打断了我的思绪。

那人的价值又将在哪里呢?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因理性的思考而存在,然而比理性更重要的,是感性的光辉。理性使人生存,而感情使人升华。我们害怕的,不是我们会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担忧我们的生活像大量的数据计算那般冰冷,畏惧人工智能会夺去我们心底最感性的那部分。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人工智能与人心的那盘迷局,才是最大的迷局。人在世上,绝非为了沉浸在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美好的虚假幻象里。我们存在的价值,在于对情感的感悟、对真相的渴求和对人性的思考。这场迷局的主宰权,在于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