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心,共享一束芬芳

韩逸茜 2017-11-28

清晨,一阵裹挟着鲜花和青草清香的空气扑面而来,顺着气管涌入肺中,令人倍感心旷神怡。这空气,多少人与我一同享受着,来自大自然的恩赐。社区门口停放着一辆光彩亮丽的摩拜单车。我快步走上前去,掏出包里的手机,打开摩拜软件轻轻一扫,“啪”的一声,车锁弹出,我跨步上车,轻装上路。车道上,多少与我一样的“车友”骑着橘色、明黄、淡蓝色的共享单车,哼着小曲儿感受它们带来的便利。我在共享书店门口停车,上锁,走到共享饮料贩卖机前,买我爱喝的奶茶,带着它一起躲在书店的一角,徜徉在书海里,美好的周末就此开始。我的生活,好像早已与“共享”这个词十指相扣,谁也离不了谁。

说白了,共享这个概念早已在五千年前就落地生根。“共享”与“分享”在本质上相同——有限的资源,大家共用。我们的祖先砍柴、钻木、生出的火大家一起烤肉,最后一片肉或许还会分着吃。木头有限,猎物有限,共享资源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聚焦老上海,那个动荡而颠沛流离的年代,狭窄的弄堂里租客来来往往。旧租客走,新租客来。小小的几平米,大家共用一个厕所,一个公共厨房。一到傍晚,厨房里各种味道融合在一起,浓浓熏烟呛得人喉咙生疼。一间房里的女主人端着盆大闸蟹,浇上姜醋,召集街坊邻居窝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品尝。你啃一条蟹脚,我咬一只钳子,人们的心,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如今,共享的资源更多更优质,共享的感受变得更为舒适。人们再也不会被熏烟呛得喉咙疼——,家家都有厨房,可是,似乎不怎么相熟的邻居永远也不会聚在一起啃蟹了,一栋栋房子被割成一个个格子。人们囚禁在其中,依靠所谓“共享”的网络维持似断非断如藕丝般的联系。人情味,还在吗?

两天前,我被一进家门看到的花瓶里的几束金桂所惊讶。外婆微笑着为我卸下书包。我急急地问她:“外婆,这枝桂花哪来的?采的?公家的桂花树可不能乱折呀!”“不是采的”,外婆欢喜地摇头,“是我们楼底101室的邻居黄奶奶送来的,他们家天井里自己种的!”她还邀请我们下次到它们家喝酒、吃蟹、赏桂花呢!我心中最柔软的一角似乎被触动,脉脉温情在心底蔓延。我凑近尽情呼吸桂花馥郁芬芳的香气,真好,真好,真的很好!共享,似乎让人情更浓了。

我仔细观察眼前的这一束束桂花,每片碧叶与枝干的接缝处,都是一团花簇。就如同许多份感情糅合在一起,共享,似乎就发挥着这样的作用————成为个人与社会的接缝,让社会更紧密更聚集。

共享,不仅是物质的共享,更是情感的共享,就如同眼前这瓶金桂一样,我和黄奶奶,两颗心,共享一束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