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中的自己

韩逸茜 2017-11-28

深夜,十点,我与微信上初识的一位同学相谈甚欢。次日,便约定相见,不料在手机中谈天说地的我们却显得无为尴尬,几度冷场,最终不欢而散。

为何?为何在手机中相谈甚欢的我们,在现实中却是捉襟见肘?或许,在那晚,他所认知的我与现实中的差距较大。在别人眼中虚拟世界的“我”一接触到现实的空气,便像是一层薄薄的玻璃,触之即碎。

再当我们回过头来,一条一条地翻看自己社交软件中的聊天记录,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去揣摩自己所发的话语,真的可以体味到当时自己的心境吗?反言之,在现实中,我们会说出那样的言语?做出那样的表情吗?

塑造出了手机中的“伪自我”如同一个全然不同的灵魂。那对此,我们是否会意识到呢?——我之拙见,以法国思想家拉康的镜像理论来解释,便是“无意识的自欺行为,我们在镜像中塑立的伪自我,”便是潜意识我们所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样子,继而便颇自欺欺人地把它通过镜子映在别人眼中,而那镜子,便是手机中的虚拟世界。

我们之所说在手机中体现于几行话语框中,而同样重要的眼神,表情,语气却是被我们抛弃,因为对方同样只会接受到几条话语罢了。“手机拉近了我们的生活“这话倒是不错,手机可以让我们更加多元,便捷地表达自身,可似乎”我们“之前应再添个定语”虚拟世界的我们。

镜像中的自己并不能太大的改变我们现实中的交流,却往往给我们造成假象。虚拟中所表现的热烈无疑于将真实的自己也定位在了热烈之上,而真正的现实是依旧残酷,一来二去,便形成了两个极端——镜像中的热烈,现实中的单板。

手机将人们由现实拉进虚拟,是好是坏未尝看清,只怕到时两人近在咫尺,也要驻足,掏出手机,与那个镜像中的自己沟通一番了。

下一篇:无声之势 上一篇:观荷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