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致远作文1000字

学霸 2017-03-22

【篇一:宁静致远】

中国的年,确实别有一番风味。我们在爆竹声里送旧年,在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人过年所追求的无非两字:热闹。

确实,于我来说,也是如此。但今年我却选择独倚窗台,求得一点闲适。尔后,发一声:望天空璀璨星辰,叹个人微小如尘的叹息罢了。是绽放的礼花带来的寂寥?是刚阅完《好了歌》后的怅惘?抑或是雪花落地听无声的恬淡?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可以覆盖浅色。看似单薄而厚重的生命,如岁月般静静挥洒着时光,似云般默默浮掠着悲伤。宁静以致远,正是这样一份优雅的心境,把忧愁雕刻成永恒的历史,把伤怀嵌入古老的屏风,将狭隘融入流水般的时光。透过一响而散的礼花,让我看到,在热闹中,仍然是可以保持自己心灵平静的。即使,喧闹满园。

宁静,是一种优雅的气质,古朴的情怀。或许,在某个苦雨孤灯的夜晚,乘一叶扁舟,轻吟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感受那份纯净似水的淡然与感动。也许这些会让人觉得平凡,但它们平凡得何等风度!在这样的日子里,再览一遍《好了歌》,却再也找不到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悲观情怀,却含有一种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看天空云卷云舒的怡然。或许,是楼下孩子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所冲淡的罢。

一切,不过是一场往来无声息的风。在开始或是停止之间,所谓的故事已化作一缕青烟,散在虚无缥缈的岁月里,只是在蓦然回首的一刹那醒悟,原来,擦肩而过。伸出手去,企图接住一片雪花,却在收手的一刹那,发现它被溶化,惟留遗憾。日出时,它也会消融,只不过,它们给大地带来的干净被我记住。

人生有很多瞬间。桃花落尽,红颜逝去,其实,很多与我毫不相干。只是,我仍然执着的认为,寂寞的白天和无月的夜晚一样,漆黑一片,每颗星星的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故事,或幸福,或凄婉,或怅然,只是,闪烁无声。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叶落无声,雪落无痕。在日益喧嚣的尘世中,惟愿求得一心安宁。至于“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那种深深褝意,不若流到梦中去解答罢。

在远处,仍有爆竹燃起,在热闹中,也是有含蓄的静穆,旷达的悠闲。

过年,宁静以致远。只余,花满西楼。

【篇二:宁静以致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句话道尽了中国的“贬官文化”。

儒家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学者深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寒窗十载,为一朝入仕,满怀着匡时济世的热情,为民请命。然而在封建王权至上的笼罩下,他们的想法是如此的天真,他们的谏言是如此的苍白无力,他们的才气是如此的令人妒嫉。所以诽谤、诬陷接踵而至,等待他们的是贬官。

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走到这一步,只能忍气吞声,收拾包袱走人,他们的心被数之不尽的结充斥着:为何朝上还受皇上嘉许,眨眼功夫就成了获罪之人?为何我忠君爱国,换来的却是欺君之罪?他们心中充满愤懑和委屈,一种颓然的潜意识侵蚀着他们的心灵,以至他们的心态变得冷漠、孤僻,甚至乎扭曲。于是他们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黑白的世界,并把自己的灵魂禁锢在里边。这确实是一种“静”,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但这是“死静”,而真正为中国文化撑起一片天空的,叫作“宁静”,譬如说,苏轼。

乌台诗案,把处在官场得意、引领文坛风骚的苏轼推下万劫不复的深渊。和历史上那些被贬的文人一样,在屈打成招之后,贬到黄州。那种落魄,那种猛然从高空重重坠下的失落,只有他明白,在历经两重截然不同的际遇之后,他没有被击垮,而是与“死静”分道扬镳。尽管他郁郁寡欢,对家人的安全和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但他的报国之心未死,他的豪情壮志未泯。在黄州,这块宁静的土地上,他脱下世俗的外衣,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对自己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审视,从里到外窥探了自己的所为。这是他人生的逆转,当他以宁静的心态净化所有杂念时,《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应运而生――苏轼被称为大文豪的重要原因。而这些创作的精神原动力就是他的宁静的心态――宁静而致远――为自己描绘了一个超然的世界。

心态是本真,世界也是虚幻,虚幻的世界是心态的影子,心态怎样,世界就怎样。躁动的死寂的心无法窥视世界的轨迹和轮廓,只有宁静的心态,才能洞折世界的和谐与真谛。

如是说:宁静以致远。

【篇三:宁静致远作文】

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题记

世界是纷杂的,人们对于其,赋与了一个字:闹。闹市万千,人心似海,有这股闹的狂风,心海就会翻起千层波浪。闹,如夏夜蝉鸣,那聒噪,惹得人心动荡,烦躁不堪。武汉地区有一句俗语:天热火气大。怎样消暑呢?于是智者就告诉我们“心静自然凉。”如此看来,静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于是,人们的寻静之旅就开始了。

鲁迅先生“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只能借美好的事物寻求安慰,排解苦闷。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不难感悟到鲁迅先生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许,面对现实中的种种,只有百草园中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能够给他些许安慰;也许只有那“树叶间长吟的鸣蝉,低吟的油蛉,会弹琴的蟋蟀”会给他些许快乐。那种安详与快乐,建立与“神秘的美女蛇传说”中,存在与“冬日里雪地捕鸟”的乐趣中。

但是寻求宁静只能靠回忆吗?韩国的电视连续剧《我叫金三顺》中的女主人公说过“回忆不具有任何力量。”它并不能够改变现实。静,这个看似简单的东西,却是求之不易的,静,早以不是落个耳根清净罢了!

前些天在拜读《论语;雍也》篇时,我寻求到了一丝关于静的脉络:“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依然不改爱学乐善的快乐,这才是好品德呀。颜回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都在寻静,并乐之不疲,孰不知,静就在我们心底,即使我们身处闹市之中,静仍在我们身旁,只不过抓不到它罢了。李白的诗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诗不难读出很多事物的看法都是源于自己的做法。有人实在无法忍受这份喧闹与浮华,选择了主动避开,于是就有了隐。古人云:“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陶渊明心中所希望的现实社会就应该如《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与世无争之景。可世间怎会有如此之景呢?而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也告诉人们取静真理,诗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实,静,就源于我们心境。

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漩涡漂流的文章,该文章作者也困扰于该如何寻静,一次漂流给了她诸多启示,文章的最后一段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其实人生就如同在漩涡中漂流,不是去避开漩涡,而是去寻找安全的地方。是啊,人生的纷杂喧闹我不必在意,倒不如从心底拾起一片宁静,好好的走下去。

淡泊而明志,宁静以致远。寻理得福,寻静得乐,心中的那份静才是最美好的!

【篇四: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句千古名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位万表丞相:

“三顾频繁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孔明,一生之写照。历史黄叶,俨然一儒士风范,山高水长,传承至今。

如今,世事纷繁,谁能心随朗月高,志与秋双洁?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心痛之极。

生于何意?死于何值?人生在世,不与烟火绚丽,“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为活得坦然,生得无愧,冷眼浮华,横对喧嚣。一曲《高山流水》会知音,尽情挥洒古今情。与音符飘逸云间,散落花丛。潜入竹林,越过山溪。穿越千年沙漠,寻得一方绿洲。心静如水,动如兔,淡淡的恬静,幽幽的芳雅。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烦心乱事,如灰飞烟灭。得失之间以一颗平常心视之。此志向宛若红颜知己相依相诉;若漫游书海,阅尽人间春色,世事沧桑;若一书狂草,挥毫泼墨,行云流水;若高歌一曲,释怀大好河山;若蒙娜丽莎,嫣然一笑,雍容典雅。似:

周郎雄姿,羽扇纶巾,谈笑风声;

太白文章,明朝白发,乘风破浪;

彭泽爱菊,采于东篱,悠见南山;

摩诘秋暝,雨后空山,秋高气爽。又得春风满面,杨柳岸边,绿意丛生,生机盎然。

独守庐中,放眼天下。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安天下大计,吐万丈长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心胸旷达,海阔天高。知耻而后勇,知辱而后奋。堂堂男儿,哪为区区名利折腰?更哪为鸡毛蒜皮热斤斤计较?

淡泊是拳拳之心,白壁无瑕;

明志是寒冬腊梅,屡屡幽香;

宁静是如镜水面,水波不兴;

致远是丈夫四海,万里比邻。

回归现实,杯里酒中,醉生梦死,还唱“世人皆醉我独醒”孰不知呼酒买醉,“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所谓洒脱。然大好年华,早已消逝。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常被人认为是不得意时候的自我安慰,或是怀才不遇,或是壮志难酬,而我看来是积极奋进,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卑不亢,乐观豁达。

“夫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篇五:宁静致远】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拳拳之心,白璧无瑕;明志是寒冬腊梅,屡屡幽香;宁静是如镜水面,水波不兴;致远是丈夫四海,万里比邻。——题记

雪莲为了追寻宁静,孤独地绽放在荒无人烟的雪峰之巅。

海燕为了追寻宁静,自由地翱翔在广阔无边的大海之上。

陶潜为了追寻宁静,毅然地踏进了落英缤纷的世外之源。

宁静,不仅是一种表象,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心志,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诸葛孔明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是追寻纯朴、追寻自然。当步履匆匆取代了闲庭信步,我们还如何看到凌晨的海棠花?当车水马龙取代了小楫轻舟,我们还如何渡进梦中的芙蓉浦?徐弘祖一生淡泊名利,沉迷于山川,醉心于河流,以游山玩水为“己任”,终撰写了《徐霞客游记》的辉煌。倘若我们能走进自然,亲近自然,让心灵沉淀下来,擷一朵“蝶恋花”,走一趟“踏莎行”,赏一轮“西江月”,拂一缕“浣溪沙”,定能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纯朴之美、宁静之美。

宁静,是远离灯红酒绿,远离纸醉金迷。来自于中国香港的摇滚乐队Beyond,在其成名之后,其音乐的商业色彩也显现出来,而且引起了许多歌迷的不满。其主唱黄家驹认真思考,逐渐退出了商业活动,一心潜研音乐,才有了叱咤乐坛的光辉岁月。正因为黄家驹远离尘世浮华,才谱写了令南非总统曼德拉涕流满面的歌曲,才能在逝世之后永存于万千歌迷的心目之中。我想,当郭敬明大言不惭地说出“我写作就是为了赚钱”之时,当曾经因为沉迷于网络而脑出血的植物人因百元大钞而苏醒之时,他们定然不能够体会“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海阔天空般的幸福与宁静。

宁静,是身处于乱世,心向于桃源。颜回追寻宁静,“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也不改其乐”,成为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东坡追寻宁静,在面对如雨水打萍的官场之时,沉沉浮浮而处变不惊,并且在文坛之中高高屹立;小燕子蹲在窝里笑看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的宁静之美,胜过了蓝天白云、高深流水的宁静之美……宁静祥和,并不是要到全无噪音、全无问题、全无辛勤工作的地方才能得到。宁静祥和的感觉,能让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能维持心中一片清澄,真正享受“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之乐!

宁静,不仅仅是追寻纯朴自然的耳目之宁静,也不仅仅是远离尘世浮华的状态之宁静,更应该是身处乱世心向桃源的心灵之宁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是拳拳之心,白璧无瑕;明志是寒冬腊梅,屡屡幽香;宁静是如镜水面,水波不兴;致远是丈夫四海,万里比邻。只有内心淡泊宁静,才能行得更快,走得更远。

朱光潜说“静”中悠然遐想能得无穷妙语。寻宁静,方能解脱灵魂;悟宁静,方能体味淡泊;得宁静,方能找回自我;守宁静,方能享受快乐!

【篇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一直不太喜欢热闹,总是担心太热闹的生活会占据生活的全部。

然而心里又很明白,不管世界有多么的热闹,热闹也永远占据着生活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有我的一个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而安静的地方当然不仅是静夜,静夜里也会有辗转反复不能入睡的人,关键的是能否做到心静似水。

多数时候,自己是做不到心静的,那些远远近近的朋友,那些烦烦扰扰的锁事,更容易在安静的时候涌上心头。而越是这样,就越容易想静下心来,心无旁骛的看看书,写写字。心里很清楚,捧一本书,如果心不静,再好的书也读不进去,更不用说领会其中的妙处了。但是心静又怎能强求呢,它是一种境界,一个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在心辕意马的状态,或者是强作欢颜。

梭罗的生活只需要三把椅子,淡泊而纯粹;居里夫人的生活只需要两把椅子,宁静而专注,多余的椅子,会让我们的心灵深陷于人事的侵扰、盛名的渲染而无法突围。我想对我的生活来说只需要一把椅子,那就是简爱,简简单单的学习、简简单单的处世、简简单单的去爱一个人。我所追求的那份安静,就调皮的躲在这徜徉的简单身后对我微笑着。而我要做的,就是慢慢的向她靠近。

忽然想起小时候看古装的武侠电视剧,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中很多老尼姑都叫“静心师太”,想来,大概这些师太也都难做到心静如水吧。只有心难以平静的时候才会想要静心。以后如若有机会,也给自己起个法号,就叫——静逸和尚吧。

刘若英是我唯一喜欢的女歌手,她的歌大多数都是静的,娓娓道来,每一首歌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需要细细的听,静静地和着她的节拍。因为这是一个用心唱歌的女人,安静而清灵,在繁俗的外面,唱自己的歌,爱自己的爱,表述着一种“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无奈。所以心静未必安静,安静也未必心静。

也曾拜读过很多文人骚客的笔絮,一生中多数时间流离的陆游,在他的一首不太知名的小诗中读出了少有的悠闲,“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不由的让我看到在那个开满黄花的乡间,一个老翁与儿童共折黄花嘻戏流连的情景,这也许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心静之时吧。

淡泊而又纯粹的安静,是一份了然于胸的坦然;

宁静而又专注的安静,是一种一丝不苟的态度;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是大多数人的追求。

【篇七:宁静致远】

日常中,许多的琐事总是教会了我们太多的道理。生活,就如同一颗会令人泪流满面的洋葱,往往只有拥有淡定情绪的人才能坚持到最后,将它完全的剥开。

许多事实携着轻柔的话语警戒我们:不要奢望太多遥远的虚幻,轰轰烈烈的追逐过后,最后留下给自己的往往只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殊不知,平平淡淡带给自己的总是真实。

在那一个与往常没有不同的清晨,窗外阵阵公鸡的鸣叫声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那头的山涧之中,或许缠绕着丝丝的薄雾,朝阳从遥远的天的尽头缓缓升起,直至一缕阳光透过窗,撒进了我的小屋之中。在木床中央微微弓起了腰,呆望着洁白的天花板。过了不知多久,只是觉得累了,边轻轻拂开厚厚的被子起身向着窗子走去。

来到窗边,轻轻的推开隐隐透出几缕阳光的小窗。而窗外醉人的阳光却是令人觉得原本有许多寒意的身体略感酥麻。暖暖的阳光在血液中来回游荡,使得所有凝结之意的血液顿时欣然地雀跃。低头望了望窗边朵朵金黄——还是那些金灿灿的向日葵。

每当骄阳高高挂在天空之中,窗边朵朵金黄色的向日葵便会朝着空中温度炽热的太阳努力微笑,所以是在奢望依偎在骄阳身旁。

而每天至黄昏之时,天边的夕阳却是无情的将自己隐匿于群山之中。正午那些追逐得欢快的向日葵在此时却是沮丧的低着头。失望占据了心灵,朝着大地倾诉自己的苦衷。

失去骄阳的向日葵,便是这般拥有不堪回首的往事,进入了月光带给自己的微凉之中。它的生活,便是如此日复一日的过。直至有一天,萧瑟的秋风携着它的往事落回大地。

相较于向日葵的凄凉,青松的一生则是极其平淡。无论任何风雨都不能撼动它的立足于悬崖之上的身影。只要给它一方土地,便能四季常青。

小时候,总是仰望着那头海的彼岸,只因为听说海的那头有一大片美丽的玫瑰花,便是如此痴痴守望,期盼有一天能一睹风采。长大后,才知道那只是童话中优美动人的情节。喜欢遥望没有结局的虚幻的玫瑰花,却不知已经错过了最美的牡丹。

花,即使再美,总会凋零。就如那句诗中所言一般——“花自飘零水自流”。而始终不变的却是天边抬头可见的悠悠白云。

看过了云卷云舒的美景,未来,一定会淡然地面对花开花谢。

不再去看望虚幻,只是簇拥所属于自己的一切真实。

【篇八:宁静方能致远】

被誉为“鬼斧神工”的鲁国名将梓庆在做鐻时首先斋戒数日,再进行加工制作,制成的器物才被称为“神鬼功夫”。其美名远扬的原因就在于他在制作过程中能够做到心无杂念,不被外物所干扰,所以我说宁静方能致远。

宁静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状态,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挖掘平凡过后的美丽,只有低头思索,才会走向成功的彼岸。

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诸葛亮,因为自己的坚守,便有了“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乐趣,才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已的社会里,持有“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生高格调,并凭借在自己的聪明睿智达到了“不求名来名自扬”的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使其在救民于水火的星空中自由翱翔。

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曾披着落日金色的余辉,口里吟诵着“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句,给魏晋的散文与诗的溪流注入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千古豪情。幽居庐山侧,静饮于五柳旁时,便产生了饮酒,读书,著文章自娱的三大爱好,为我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笔下有一位绝顶的天才。五岁能诗,一蹶而就。然后在成长的岁月中却与宁静致远相悖。梦想荣华富贵。结果失去飞翔的双翼。若他能做到心如旁骛,只是专心致志完成自己的梦想,必定也会拥有美好的未来。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当中,有许多人恰恰禁不住诱惑。被其他事情所吸引。不能内心平静,不能清心寡欲。自然也不能使自己的志向坚定,实现远大理想。更不能丰满自己飞翔的羽翼。

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不要做招摇的枝柯,而是如静默的根系。深扎土中,不为风雨所撼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不随波逐流,不迷失自我。守望那一份宁静,在扎实奋斗中体会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