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我心中作文700字

学霸 2017-03-17

【篇一:孝在我心中】

我在《广西青少年网》上,认真阅读了“孝德好书大家读”专栏上的每篇文章,这些精选的一个个孝德好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激励着我,特别是《苹果留给妈妈吃》这个孝德故事更是令我感动不已,浮想联翩……

这个孝德故事主要说:9岁的倪东艳同学,在她8岁的时候爸爸死了,她独自一个人照顾天生智障的妈妈,妈妈患小儿麻痹症,走不了路,8岁的倪东艳就照顾妈妈的饮食起居,整天忙碌在妈妈的床前和厨房之间,有时炊烟呛得她不停地咳嗽,煮好的饭菜一口一口地喂妈妈吃,一双小小的手换洗妈妈身上的一件件脏衣服……倪东艳的家,在距离重庆市400公里外的黔江区鹅池镇方家村,她的家坐落在山腰上。爸爸走了,小东艳和妈妈在这里单独生活了一年多,她以一个孩子的坚韧和顽强天天服侍妈妈,跟妈妈一道过起了艰难而又不乏快乐的日子,并以此感动了社会各界,被评为重庆市年龄最小的孝老爱亲模范人物!在领奖会期间,一位服务员姐姐送给倪东艳一个苹果,她总是舍不得吃,姐姐不解地问她时,东艳踮起脚尖附在服务员姐姐耳边悄悄说:“我想留给妈妈吃……”尽管是到城里来领奖了,但她心里时刻牵挂着自己的妈妈!

我比倪东艳大两岁,与她相比真是太惭愧了,在家里我一点家务事也不会做,基本上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都不愿意干,总是跑去玩耍或是上网玩游戏。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有急事外出来不及做午饭了,就把面条、配料等准备好在桌面上,留下便条:“女儿,爸爸妈妈要到乡下外婆家有急事,天黑才能回来,你自己煮面条吃吧!”放学回家我已是饥肠辘辘了,想起往日一进家妈妈就为我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今天却要自己煮,心里的怨气真是不打一处来,边装锅边埋怨,而液汽炉的火老是打不起来,我气愤地把液汽炉的开关开到最大挡,突然,“哧”的一声,一股火苗蹿上炉面,我的手也被烧伤了……如今看了倪冬艳的孝德故事后,我感到很惭愧,倪冬艳8岁就能照顾残疾的妈妈,而我的爸爸妈妈半天不在家,自己煮一餐面条也煮不成,真是太惭愧了!

学习了《苹果留给妈妈吃》这篇孝德文章后,我也要像倪东艳一样,在家里要做一个孝老爱亲的好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自己做,减轻大人的家务负担;在学校里我不仅要尊师、孝师,而且还要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孝在我心中,争当孝德好少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成为一位孝德好少年!

【篇二:孝在我心中】

常言道:“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是啊!小乌鸦还懂得吧食物吐出来给父母吃,羔羊吃奶的时候还知道跪着想母亲表示感谢;人要是不孝敬他的双亲,就连禽兽也不如啊!

是谁给予我们的生命?是谁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拉扯大?又是谁把我们抚养成人,教给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是父母!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美丽、可爱的世界上。特别是母亲,十月怀胎,辛辛苦苦的。自从我们来到这人世间,父母又要给我们换尿布,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学说话,学走路。如果有人问我的启蒙老师是谁?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父母!”等到大一点,父母就教给我们一些道理,送我们上学,让我们有更好的教育。而且,父母每月还要给我们零花钱。可我们却不知好歹,乱用零花钱,一点都不了解父母的心思。当我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时,父母就会教育我们;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父母就会奖励我们;当衣服弄脏时,是父母用双手把它洗得干干净净;当我们考试考砸时,父母就会鼓励我们下次再努力;当我们……

父母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他们在我们身上下的功夫也太多太多了。父母对我们的爱凝聚了他们多少血汗!他们也不希望得到什么,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好好做人,父母也就心满意足了!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父母默默地为我们操劳。如果你很细心,就会发现父母的脸上多了一丝皱纹,父母的头上多了一丝银发。父母对我们的爱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所以,我们现在要好好孝敬父母,哪怕帮妈妈做做家务,给他们沏杯热茶,把好吃的留给父母吃等等。而且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长大以后好好报答父母,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是每个少先队员所要做到的,都应该做到,就像晋朝文学家李密那样,我一定好好孝敬父母!

【篇三:孝在我心中作文】

一个暑假的早晨,我和妈妈提着篮子,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农贸市场。

在市场的一个角落里,围了一群人,他们好像在谈论着什么,好奇心使我想弄清事情的原委。我个儿小,一闪身子便钻了进去。嗬!我还以为是什么古怪的事呢?原来是一位老爷爷。

只见老爷爷白发苍苍,穿着一件破烂的布衫,鞋子连脚趾头都露出来了,额头上的皱纹像一条条蚯蚓在爬似的,身旁还有一个包袱。老人满脸愁容,眼里含满泪花。老爷爷这是怎么回事呢?被车撞了还是迷路了?一团疑云掠过我的脑海。我一打听,原来这位老人的的儿女不孝顺,见老人老了,没有劳动能力,嫌弃老人吃闲饭,身体有不好治病还需花钱,所以干脆把老人从家里赶出来。老人无家可归,想着自己辛苦把儿女抚养成人竟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老泪纵横。啊!太让人觉得气愤了。

这时,我内心不由得同情起老人。我心想:如果老人是我的亲爷爷,我怎么忍心看他这样呢?于是,我走到妈妈跟前对妈妈说:妈妈,让老爷爷到我们家住几天吧?周围的人一听,都说我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应该向这个孩子学习。我的脸顿时红的像一只煮熟的虾子,但心里美滋滋的。因为老师经常对我们说:“孝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可是,我心里想老人的儿子怎么不懂这个道理呢?

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精瘦的阿姨对大家说:“这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不如把老人送回家去,我在民政部门工作,我给他儿女做做思想工作,在不行我给领导汇报这件事。”

周围的群众拍手叫好。

至今,我每每想起老泪纵横的老爷爷,我就想起“百善孝为先”这句话。

【篇四:孝在我心中】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心中有孝,才能感悟充满孝心的世界,心存感恩,才能体验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孝心——不一定非得是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之心;从我出生以来,每时每刻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中,同时,我也学会了关爱,做有孝心的孩子。

一天,我放学回家,刚进门,就听见妈妈在呻吟,咦?妈妈怎么没去上班?我感觉不妙,奔进卧室,只见妈妈脸色苍白地躺在床上,此刻,我眼睛充满泪花,妈妈微笑着说:“没事,先做作业吧”,“妈,怎么会没事呀,吃药没有?”,“待会吃”我学着平时妈妈的样子,用手摸妈妈的额头,啊!好烫呀!我非常果断的说:“不行,让我来吧!”可是,我的脑海一片空白,该怎么办呢?突然,我想到以前我发烧的情景,于是,我跑到洗手间,用水把毛巾浸湿,拧干放在妈妈的额头上,并把温度计放在妈妈的腋下,忙完一切,我坐在床边问妈妈病情,妈把妈撑起笑着说:“好多了,去学习吧,”但是,此刻我心里涌起一股力量和责任,必须坚守在妈妈的身边。

在等待漫长的十分后,我一看体温计,妈呀!三十九度!我赶紧在药箱里翻出几瓶退烧药,认真地看着说明书,上面写着“饭后服用”,于是我决定先给妈妈做饭。妈妈曾在我发烧是,给我做了面汤,并告诉我,发烧喝面汤比较好。好!就决定做面汤,并在汤里下了一个荷包蛋,面汤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时,我的肚子开始抗议了,但我忍住饥饿把面汤端到妈妈面前对妈妈说“妈,先喝碗面汤吧。”妈妈激动的点点头,我看了鼻子一酸,心里十分难过,愧疚,我知道,这是由于我平时不懂得关心孝敬而这次让妈妈十分感动。以前把妈妈的爱当作是理所当然的,想想看,我真不应该。我默默的想着。轻轻地舀了一勺汤,用嘴轻轻地吹了几下,感觉不烫时,才喂给妈妈喝。妈妈平时就是这样照顾我的。妈妈服了药睡下后,我一直守在妈妈的身边,给妈妈换毛巾。渐渐的妈妈的烧退了,我这才想起作业还没写,便赶紧去写作业……

第二天我一早起来,就来到妈妈的屋里,问她怎么样了。她说好了,她和爸爸不停地夸我:“我们的孩子长大了,回照顾妈妈了,真是个有孝心的孩子。”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孝”让我真切的体会到亲情的温暖,奉献的伟大。同时,我也了解“孝”的真正含义——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让“孝”串连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世界永远充满真情!

【篇五:孝在我心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篇六:孝在我心中】

周末,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苹果留给妈妈吃》这篇文章,文章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只有9岁的女孩叫倪冬艳,她家里很贫寒,她的爸爸已经去世了,妈妈又落下了残疾,家里的重担压在了这个年仅9岁的小冬艳身上,她一直孝敬妈妈,并获得了敬老奖,当她到城里去领奖时,服务员递给她苹果吃,可她怎么也舍不得吃,把苹果留给了妈妈。

看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被文章中的倪冬艳孝敬母亲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一个大人照顾几岁的孩子容易,而一个几岁的孩子要照顾一个大人就太难了。这样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倪东艳不但做到了,而且还做得那么好。曾经有人说过要收养倪东艳,但是她拒绝了。理由是,爸爸去世前告诉她要照顾好妈妈,而且妈妈的话只有她才能听懂,这是多么纯朴而珍贵的亲情!这份情感,正是世间千百年来传颂着的“孝”啊!

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有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连动物都懂得孝敬,我们为什么不能呢?不,我们不是不能,是没把孝敬放在第一位。我们应当孝敬长辈,让世界的每一对父母,每一位老人感到不孤单,让他们感受到:世界没有将他们抛弃。

父母是我们的培养液,又是培养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真爱孩子的父母用知识浇灌我们,用关爱滋润我们,父母教我们走路教我们说话,为了让我们过上幸福的生活,父母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古今中外,多少个孝的故事令我们感动,元末明初的王冕,在他七岁的时侯,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就只有母亲一个人来支撑,靠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王冕读书。可是,没过几年,由于田地的收成不好。母亲再也供不起王冕读书了,王冕只好给隔壁家放牛。从此,王冕每天就牵着牛到河边放养,手里还拿着几本书,一边放牛一边看书。隔壁家对他还好,一天供他两顿饭,还给他两个钱零用,如果遇上隔壁家供给他的饭里有肉,他不舍得吃,拿回家给母亲吃。画荷花赚钱后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

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在那么恶劣的环境里就懂得孝敬父母,而我们这一代的小孩,不用干活,不用养家,是多么幸福啊!我们拥有的这些,不都是我们的父母用汗水换来的吗?不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吗?然而,我们却不懂得孝敬父母,就连帮父母捶捶背,倒杯茶都不愿意,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父母做这些吗?

如今,我们都已经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了,应该懂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了。记得有一次,我爷爷生病了,病的很严重,就住进了医院。每天,妈妈上班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就连忙煮起饭来,生怕晚一点爷爷肚子饿,我看着妈妈在厨房里那忙碌的身影,以其脸上那劳累的神情,情不自禁的心疼了,连忙挽起袖子,帮妈妈洗菜。妈妈看到这儿,会心地笑了。我们把好吃的饭菜送到了医院,爷爷吃了我洗的菜,夸我到:“我家的孙女长大了,真是一个会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是的,孝心无价,作为少先队员的我们要时刻铭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广大,做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篇七:孝在我心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

人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里有一句“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汉代因孝敬长辈而流传千古的小黄香。他九岁丧母,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长辈。

夏季,他帮父亲把床席扇凉,赶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体把父亲的床席睡暖,再让父亲睡到床上。小黄香学习刻苦勤奋,当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相传在汉代有一个叫郭巨的人,家里有一个九旬的母亲和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由于家庭贫困,他只能选择赡养母亲或孩子。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连夜将孩子抱到山里,埋于山中。

百善孝为先,历朝历代像小黄香和郭巨这样的孝子不计其数。我们对“孝”并不陌生,似乎从懂事起,我们就常听长辈们教育道:“要做一个孝敬长辈的孩子。”可事实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帮父母洗脚。可现在的孩子多为家中的“小皇帝”,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个字应付作业罢了。

不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体现了现在人们的生活特点。不停的找个种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变得越来越多。老人们不图儿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儿女们回家看看。

前段时间电视上常播放这样一个广告:一位老母亲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饭菜,满心欢喜地等儿女回家吃饭。可她却陆续接到家儿女的电话,都说有事,不能回家吃饭。老人放下电话,独自一人坐在沙发上,直到深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我不由得问:“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们不需要孩子像小黄香一样为父母温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样为母埋儿。那是不是说,我们可以把“孝”抛弃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现在这两处。孩子听从父母,少让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现。

为人父母更应该孝顺于自己的父母,不能总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赡养父母,常回家看看,不仅仅只是尽孝,更是给孩子做出榜样。

若连大人都不尽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龄,能温席”也是无用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怎样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们都应该发扬和传承下去,不能让“孝”消失在21世纪。

【篇八:孝在我心中】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