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文化

黄晨阳 2016-11-14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如同一座宏伟的长城,而汉语就是铺垫这万里长城的基石,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满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

传说中的仓颉发挥奇思妙想,在一块块甲壳上刻上凝聚着他智慧的文字,那堆积如山的甲壳经过历史这条汹涌长河地不断冲刷,渐渐演化成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和草书,不知走过了多少风雨。或简或繁,或方或圆,或刚或柔,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地字表其意。“山”字的三竖不正如那绵延不绝的形态,“雨”字中间的四点也如那淅淅沥沥的丝丝银线从天而落,“竹”字是否也会令你如同置身于郁郁青青,隐天蔽日的竹树环合中?

而当今的人们似乎对母语的兴趣越发变淡,总热衷于学习英语,忽视了汉语同样需要深究与钻研。试想:当英语中孤独的“I”遇上中国的“我”、“余”、“鄙人”等等五花八门的称呼,当一句直白的“goodbye”遇上汉语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当26个永恒不变的字幕碰上千变万化,不计其数的汉字,谁还敢说英语远超于汉语呢?

如果说英语流畅柔和的读音是一条蜿蜒清冽的小溪,那么字正腔圆的汉语便是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有人说,说英语时只是口唇轻微地运动,所以这是一门柔和的语言;而讲汉语时必须咬字清晰,如同单兵作战,不同的字一个个从齿间蹦出,以至于在需要安静的场合也不能悄声交流,所以这是一门粗犷的语言。我并不否认这个观点,但我认为这并不能代表中国人粗犷,相反这正是我们热情的体现。每当新春佳节到来之时,各方远亲近邻走街串巷,互相道喜,将自己对他人的美好祝愿都浓缩在了“新年好”三个字中,当说到“好”字时那微微上扬的语调也正映着“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庆气氛。

汉语更神奇的魅力便在于它的书法艺术,形态或苍劲有力;或行云流水;或轻柔圆滑。端正的楷书、奔放的草书、顺畅的行书,成就了多少名扬古今的大书法家。当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同一个汉字时,视觉的冲击促使大脑中浮现出一连串或动态或静态的画面。就说一个“舞”字,若以楷书写之,便是一支端庄正式的宫廷舞;若以草书写之,便是一支奔放热情的塞外之舞;若以行书写之,便是一支清丽淡雅的霓裳舞。但无论是何种书法,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就是这样的汉语,在曲折蜿蜒的历史银河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古往今来,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执笔挥毫,书写着一个个方块字,记录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再一代代地亘古流传,一代代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