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盛夏。
曾一度幻想着十八岁的自己会有怎样的气度与胸怀。幻想着用十八岁的视角观察到的应是怎样的多彩世界,还一度下定决心要以爱心献血的方式作为自己的成人礼:然而,当记忆中一个个相似却又大不相同的日子被奔腾疾驰的时光所带走时。当自己猛地被一张无形的大手推上了十八岁的门槛时,我却突然觉得往日的那些在心中徘徊过无数次的呐喊,再也没有了进发的力量。当那些灵动的音符汇在一起快要将我覆没之时,戛然而止的苍白又令人无所适从。懵懂之中,我在老师和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诲中逐渐明白:我结束了一个梦,却又开启了一个新的梦境。
密密麻麻的板书,一节连着一节的考试,窗外炙热的阳光,绿意正浓的树荫,这些极其自然却又略显古怪的组合见证着十八岁的我的成长。多年来,我养成了在生日当天简单涂写几笔以作纪念的习惯,可是这个也许有着更多纪念价值的日子往往却付诸阙如。我只依稀记得,在母亲买来的小蛋糕匆匆下肚后,我又继续投入到了试题和参考书中去。
诚然,时光的长河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带向了不为人知的远方,但每一代的青春又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可查的痕迹。面对高考,除了付出今日的努力外,我想不出还能用怎样的方式迎接。如同大多数的高三生一样,我没有保送资格,没有十足的把握:有的只是一颗骄傲、执拗、永不服输的心,再加上并不算完备的知识结构。我能做到的只是用一点一滴的付出,努力去迎接心中明亮的理想和希望。绝望的时候总会想起那个扎着马尾辫、仰天大笑的少女,也会试着以长者的口吻加以鼓励,我深深感谢曾经的自己,是这样的一番经历塑造了如今的我。
前不久在书中看到了这样一个作文命题:如果时光能重来。深思许久,却未能找到合理的答案。于我而言,这短短的十七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旁人眼中不值一提的小失败却磨砺着我年少的心,别人觉得轻若鸿毛的事情,也许在我心中却有着万千重量压得我无法喘息。有疲劳倦怠、泪水伤痛却不曾有踌躇徘徊、退缩放弃。有懊恼,却不曾留下遗憾。
感谢这十七年的自己,感谢你的每一次含泪奔跑,为现在的我、为未来的我在心中种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你让我相信,哪怕是这世间最微不足道的流沙也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你让我相信,每天清晨的日出都将为生命注入新的能量。
周国平曾说:“弃我而去的不是日历上的一个个日子,而是我生命中的岁月:甚至也不仅仅是我的岁月,而就是我自己。我不但找不回逝去的年华,而且也找不回从前的我了。”何其幸运,纵然失去了童年的一些快乐,但我还没有失去那个怀有本心的自己,我还能够站在十八岁的门槛上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梦想。
我知道时光的力量强大到足以轻而易举地使任何盖世英雄湮没。我看到它对很多朋友的梦想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我可以设想在夜阑人静时分,它对遗憾者那种入骨的侵蚀。
初中时偶然读到一位出生于阿富汗的美籍作家笔下的《追风筝的人》,印象深刻,心中一次次涌现出主人公最后释怀的情景——仰望着天空高高飘舞的风筝,追向远方……于他而言,不堪回首的过往犹如林中惊鸟倏然消散,徒留一份寂静,等待他用一生实现救赎。于我而言,那又是一番完全不同的人生体味,一种莫名从容的力量在我的心中暗暗涌流,在守望过去温暖麦田的同时,有勇气眺望下一个夜幕中璀璨却略带忧伤的星空。
近日,在央视音乐频道听到了一首歌,旋律极为熟悉,似从心底某个早已被忘却的角落蓦然升起,便连忙跑过去看。原来是电影《宝莲灯》的插曲,滚动字幕在下方闪过,这电影竟是1999年摄制并公映的。歌唱者用苍凉低沉的声音诠释着每一个音节,歌声依旧,听者却不是当初的听者了。“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终究还是被时光的流水带离了曾经的海域……
2012年中秋时,初中班主任在QQ上发来信息:“好好过个中秋,明年的此时你会在哪里?等着你的喜讯。”寥寥数言,却让我在一瞬间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她的身边,她正面带微笑伸手拍着我的肩膀表示鼓励。再次注视电脑屏幕,眼泪不禁夺眶而出。原来那些过去的时光、那些或擦身而过或相识相知的身影都不曾离我而去。年少虽无忧无虑却不免稚嫩懵懂,未来虽然老成却注定肩负着众多责任。何其幸运,我拥有当下的时光,拥有每一个属于恰到好处的青春的黎明。
请让我整点行装,带上你们最温暖的祝福,与旧时光轻轻道别。请给予我前行的力量,迎着漫天的朝霞从容歌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希望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蓦然回首,透过清澈的湖水仍能看到一双沉静的双眸,请允许我对你道一声:你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