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这样一条内容:“虽然现在诗人连肚子都填不饱,但在古代诗人可是个大有前途的好职业。李白因为诗写得好,深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颇受重用。韩愈替人写一篇碑文,居然得了一大笔稿费。所以,做诗人是个名利双收的美差,难怪古代诗人如此之多,为后人留下那么多经典诗词。”
想起前不久,一篇纪念顾城去世二十周年的文章这样写道,20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诗歌无比痴迷,以至于有一次顾城到上海一所大学演讲,下讲台时要被四五名保安护送着离开。
诗歌的沉默和诗人的失声已经不是文化领域的新鲜事,“无诗的时代”早已被人接受。只是,有时替那些还爱诗、还想读诗的读者惋惜,在每年出版的众多畅销书中,已经多久没有看到一本真正的诗集了?
在这个多元化的年代里,既然能传播大众的审美,也能包容小众的非主流,那么对于艺术之根的诗,也应给它起码的空间。
韩作荣生前在作品《想起(离骚)》中写道:“这一天/因为一位诗人逝去而留了下来,年复一年/纵然/汨罗江流淌的/已不是昨天的水/可我知道/青空仍回想着向天发问的声音。”如今的我们,是不是也只有在这一天,因为诗人的逝去,才去想想,原来世上还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