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天地

王英英 2016-10-23

百善孝为先,孝道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孔融让梨、子路借米等一系列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只体现了一个字——“孝”

有人问“孝”是什么?在我看来。孝,是父母下班后的一声问候;孝,是父母生病时床边的陪伴;孝,是父母批评教育时的耐心倾听;孝,是父母劳累时的一次按摩;孝,是父母年老时,你想父母幼时陪伴你一样陪伴着他们;孝,是……

可是,在这个充斥着70亿人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什么事情都是相对存在的。让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某对夫妇生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这对夫妇对这4个孩子是百般的照顾。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受苦,受到一点伤害。可是,造化弄人,20几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子女纷纷长大,有了自己的家庭,便将父母留在家中,纷纷离开家中。只留父母两人在家中。他们笑,因为他们想起了与孩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他们哭,因为他们想起了孩子们纷纷离他们而去,没人管他们,哪怕只是一个电话都没有。拆迁队来了,说这个地方被征用了,这对夫妇会得到一笔拆迁费。这时“感人的一幕”发生了——子女们听到消息纷纷“快马加鞭”的赶了回来,来“尽孝道”。至于这是为什么,不说也知道

案例二: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大意是: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看完之后,我不禁发出一声长叹。我们推崇的并不是向子女们那样为了一定目的而“尽的孝道”。我们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孝道,是像闵子骞那样发自内心的孝。

伟大的孔子曾今说过:“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虽身在远方,但是只要一个视频通话就可以见到父母,一个“确定”就可以给父母汇回去钱。但这只是物质上的。而我中华民族所弘扬的孝道是精神上的。只有像闵子骞那样的,才是我中华民族世代所弘扬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