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的重要性

喜宝 2016-10-22

国文之美,举世无出其右者。我从小好读书,读国学,也偶尔读外国名著,读杂志也读报刊。但是,读来读去总觉得国学经典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外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总觉得生涩,负责任的报刊会讲究字斟句酌,不负责任的报刊往往会词不达意,凑字数、凑篇幅者更是举不胜举。也许这是一种新的文学创作形式吧,咱太古板,不合时宜吧,又或许是个人爱好不同吧,到底是什么原因,真的不得而知。

无论是生涩的外国文学,还是朗朗上口的国学,在遣词造句上都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将文字的本义、衍生义掌握的恰如其分,从不乱用一个字。国人几乎都读过“四大名著”吧,有谁人能在这“四大名著”里发现有未经锤炼的词句?估计能找的人不会很多,我本才疏学浅,至今也未发现。然而,今年,在读报看、看网络新闻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词句看的让人如坐针毡,先不说其思想上的教育意义如何,也不说文字的组织水平如何,单看那些不堪入目的标题,都让人目不忍睹!听了也会让人耳不忍闻!

就说今天吧,打开电脑,猛地映入眼帘的就有一个报道,是关于渭南市有七十名群众因吃家宴而中毒住院的事,但是,媒体硬是从数千个汉字中找到了两个字“撂倒”。撂:(音:liào,动词,形声。从手,略声。本义:撇开,搁下,丢开);倒:(音:dǎo,形声。从人,到声。本义:倒下),结合文章的内容,此”撂倒“可以解释为:放倒。“撂倒",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俗语,含有戏谑的成分。我们常常把朋友们酒喝多了,喝醉了称作”撂倒“或者“撂展”。如果说武松撂倒了老虎,为民除了害,那是好事,说个调皮话无妨,但是如果是老百姓被有毒物品伤害住院,是应该惋惜的事,说调皮话就显得不合适。此”撂倒“当不是好事。

如果有人写文章,用词不知褒贬,叙事不带感情,信口开河,只怕会让受害者寒心,让读文章者寒心,让正在学习中的孩子偏离正规,那样一来,受害的人就多了,不但会害了孩子,更会害了国学。

记得我小时候听过一个相声,说的是语境的事。说调皮话可以说,在适当的时候用回显得活泼,但是不适合的时候用了就会适得其反,他说,假如一个人患直肠癌而去世,就要正说,如果用一个歇后语:xxx同志因患直肠癌——纯数猴拉稀坏肠子啦,就会让人啼笑皆非!我想,我们的这位作者也许就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吧!

前几年看报纸,看到有新华字典解释“鸡”的时候,加了一个语条“妓女”,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人们批评他,是因为这不是一个标准的语条,只是一个俗语而已,字典尚且不收录不规范的俗称,我们的媒体还有什么资格来使用这些与语境不付的俗语呢?

送你们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谨慎使用我们的传统文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