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高考作文

猴子 2016-10-13

【篇一:欲速则不达】

当我们的步伐缓慢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整理自己的行装再快速前进。

人生中难免有疲劳的时候,就如我们的高中学习生活,一开始大家都信心满满笑容迎战。可是渐渐的我们累了,本来还没完全吃透一个内容,接下来却有无数个知识点等着你,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病猫在面对如狼似虎习题的时候害怕,萎缩。渐渐的,越来越跟不上节奏。家人的责问,老师疑惑的目光,自己内心的焦急和无可奈何谱奏了一首杂乱无章的乐曲,天天在脑海里播放。回想着当初的自信呢,欢天喜地的进入高中,经历的是怎样的过程呢?

工人天天学着别人的样子不停地砍树,可是砍得树却越来越少。我仿佛在这个工人身上寻找到了自己的缩影。只是一味的做习题,进行题海战,自己做得越来越累,而工人砍得树越来越少。我们都犯了相同的错误:没有找到事情的本质。树砍得多主要还是斧子锋利否则你就是比别人多十倍的力气也毫无用处;题目做的再多根本就没有找到解体方法和技巧又何谈提高。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想我们一样“误入歧途”的羔羊。“欲速则不达”古人的戒训我们早就网在了耳边。

1941年日本政府决定突袭美军驻太平洋基地--珍珠港。12月7日日本发动的珍珠港战役获得巨大成功。美军重伤更牵连到了英国在远东地区的重要军事力量。但这一胜利,导致了日本更快走向灭亡。美、英在珍珠港事件后决心参加反法西斯战争。随后有21个国家加入。法西斯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日本以珍珠港战役的胜利换来了战略的失败。

试想如果当初日军没有头脑发热,停下那急切的脚步和贪婪的思想一切都会不一样。

如果工人不是忙着一味的砍树,而是留下一点时间磨斧子的话,他会一天不一天砍得多。

如果如果当初我没有一味的进行题海战,追求数量,或许我会学的轻松一些!

如果日本没有攻打珍珠港,就不一定会有日后的悲剧。

无论是种树还是为人,强国,都不能太心急,偶尔停下来整理整理自己的行装会有新的体会,新的领悟,新的改变。不要让你的人生刘下“如果”;不要让你的人生留下遗憾。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篇二:请还给孩子成长的权利】

作为一个“超一流钢琴家”的教育者,郎朗的父亲给众家长们提供了培养孩子的秘诀:让孩子成长的快一些,再快一些。

“快”字的连续使用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说法的强调,但是盲目地图“快”,是否显得过于急功近利了一些呢?孩子的成长并不是一味重视速度就能达到目的的,选择的权利还是应当让孩子自己来把握。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家长都抱有“让孩子尽可能早学、多学,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过早地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负担,什么“三岁要识千字,五岁奏出一手好音乐,七岁便要接触那些晦涩难懂的奥数题目,可是过早地接触这些真的能够像郎朗父亲所说培养出成功人士么?方仲永是一个能力超强,闻名四方的孩子,从小学习文赋,被众人称为神童。可是神童的结果和普通孩子相比时怎样令人语噎了呢?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是为了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陶冶他们的情操,若是将其上升为“培养成功人士的高度”,着实会事与愿违。

学习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词,并不只拘泥于课堂所学到的一些知识。徐宏祖游历山川写下了《徐霞客游记》,谁能说他不是在自然中学习的呢!成长,也并非是单纯的年龄的增长,它与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身处不同年龄的孩子,有着他们不同的学习内容,三个月的婴儿如果能独自翻过身子,就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身为家长,是切不可在孩子刚出生时就胁迫他学习这一技能的——这是自然规律使然。日后教育孩子时亦是如此:孩子自有在他们每日丰富的经历中体验着学习的独特方式,家长应将这珍贵的体验成长的权利交换给孩子,予以适当的提醒,但决不提前出手揠苗助长。这是对客观规律的尊重,更是对孩子的尊重——顺其自然,顺势而为,方才是教育孩子的箴言。

当然,我并不是什么教育家,仿佛还不如郎朗的父亲有资格深谈教育孩子,但是,如今社会现象似乎反映着快节奏的生活也正一步步吞噬着孩子的童年。作为这个世界的继承者,孩子们应当踏实心态,也理应拥有成长的权利,以及健康的人生。

【篇三:欲速则不达高考作文】

这里,我们想到了孔子的名言:“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做事眼光要远一点,不仅要看到近期的得失,还要看到长远的影响。

在大跃进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同样的,好酒陈酿的时间越长越香醇,音乐谱写得越久越唯美,成功酝酿的越久越辉煌。

贝多芬写《合唱交响曲》用了39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个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受了多少年的凌辱,尝了多少年的胆。他从来没有草率地为报一箭之仇而出兵吴国,而是用平和、坚定的心对内不断提升自己,对外等待最佳时机。可见,坚定而又平和的心态才是成功的前奏。

居里夫人十几年寻找放射元素,含辛茹苦,潜心于一处,历经夜晚白天无数次交替,吞咽周围冷寂之苦,为的只是心中那熠熠闪耀着动人光辉的科学之灯。多少次,曾一个人孤军奋战,多少次,曾平凡无味地不断重复同一个实验。终在几十吨沥青铀矿矿渣中找到几克放射元素。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时代的人们,请牢记——欲速则不达!请在泥泞的小路上留下你坚实的脚印,在历史的书页里留下你泛黄的足迹。坚定向前,成功就在不远方。

【篇四:快不等于好】

读过郎朗的成长故事和他父亲对于教育孩子的看法后,我认为他父亲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但毕竟不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所以我有一个看法:教育做快不如做好。不仅仅是教育。凡事做快不如做好。

现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对于快的需要大过了一切,许多事例都可以论述。譬如作者写书,导演拍电演,政府盖楼,等等,等等。

但既然是从教育引入,那咱们就先来说教育。所谓“十年磨一剑”和“寒窗苦读”,不都是来说明好比快更重要么?美国与中国的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的学生们都在践行着启蒙教育,幼儿课外班。无非为了一个字:快!为什么要快?因为咱们中国人多,竞争激烈啊!我做为一个高中生看着各大课外教育机构大声宣扬:四岁少儿英语,五岁奥数。看到这些真是心寒啊。但我们不能全盘否认,因为“快”也为了“好”。那怎么办?想想许多家长都不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孩子的意愿。因为竞争着实激烈。那咱们再来看看美国的幼教。“少儿音乐”“美术”“画画”。为什么没有一点关于学习的东西!且慢。他们把语言、数学都放在十岁之后了。那我相信这又会使许多家长来说“那是美国,不是中国”。话说得没错,那就是美国,咱们就是在中国。好。咱们来看看那些孩子们长大了之后是如何的。美国孩子在缓慢的学习生涯学会了许多生存技巧,思想。中国孩子学会了高浓度的理论知识。结果呢?细数美国和中国获得诺奖的人数比,这就是结果。我不是在批评教育,我想表达是对于教育的方式,快不等于好。所以对于孩子们我也希望家长不要苛求。慢慢来,教稳,教好。

从另一面来说,对于历史的发展,“快”这个字所带来的影响,对中国无疑是巨大的。“大跃进”,想这是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图什么?“三年超英,五年赶美,”无非一个“快”字!但是那“千斤的肥猪,车一般大的玉米”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正面作用么?全民炼钢带来的是什么?90%的废品废钢。“快”,真的好么?说到这里,我想你应该明白了,快不等于好。做快不如做好的道理了吧。

作家的十年一书,导演的几年筹备,为的都是做出最好。周芷若速学《九阴真经》不还是照样打不过那黄发女子么。所以,我想说的是,“快”不等于好,想做好不必快,做好不做快。

【篇五:欲速则不达】

郑渊洁在一篇文章中谈及自己的育子心得,说到“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尚且不知其子如今是否成才,但对他这句话是赞同的。与其让孩子痛苦地在跑道上奔跑却收获无几,为何不给他一个步行的空间让他慢慢长大。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成长的滋味。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说的就是这番道理。

朗朗可以成为一台“音乐的发动机”,确实少不了其父母的快速教育,但我认为也不能抛却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对音乐本身的热爱。若是没有这份热爱,不提成为这样的钢琴家,便是坚持下来都是难事。

当年名噪一时的宁铂等中科院少年班的“天才少年”便是被这份快速教育而摧毁的。他们在被迫快学与早学,却并不爱学这门知识,于是乎学校的填鸭,家长的催促,反而造成了他们心理的负担,于是宁铂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不做科研,很少参与实验,甚至练起了气功,皈依了佛门。谁曾想一位曾经的“天才少年”会在这强加的速度中一无所成,最终徒留一个少年时的虚名呢?

欲速则不达,成长的得太快不只让孩子因畏惧而逃避,更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而没有这份快乐的人生注定是残缺的。

迈克尔·杰克逊与秀兰·邓波儿见面时一言不发,只是抱头痛哭,哭什么?哭的便是他们那份“失去童年”的痛苦。演艺圈中的磨练让他们迅速成长,过早成熟,他们没有精力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山坡上奔跑,幻想拥有飞翔的翅膀,无法在小溪中赤脚抓虾,感受清水绕踝的凉爽。他们在严苛刻的训练下确有一番收获,但失去的快乐滋味,又该如何弥补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然而在当今这个不成才便无法在社会立足的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学校或是家长似乎都卯足了劲儿让孩子在短期内学习成长。小诗人朱夏妮便差点在这填鸭中失去了最纯真的诗心。幸而其母终于发现了快速填鸭的弊端,停止了这种催赶式教育方式,给了她一条宽敞的路,让她放慢了脚步,自己体味成长。

只希望社会上如夏妮母亲这样的家长可以越来越多,认识到“欲速则不达”的教育者也可以坚持住自己的观点,让孩子可以更轻松地感受成长的痛苦与快乐,“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自我的目标。毕竟朗朗只是个例,而太多孩子是普通的,也需要一个不急不缓的环境去慢慢成熟。

【篇六:成长是马拉松】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一书中讲述了郎朗从一个普通的男孩子迅速成长为超一流钢琴家的故事,并介绍了郎朗成功的秘诀: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

对于郎爸的观点我并不赞同。我认为成长的过程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开头一直冲刺,之后的路程必然步步艰辛。我冒昧地拿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做一个对比。中国教育的强项在于基础教育,作为一名中国学生,我十分了解基础教育的含义,即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未来发展做准备。然而如今的中国教育似乎是扭曲的,迫于升学的压力,教育已然成了竞争的载体,在学校老师拼命发着各种试卷,在校外家长拼命为孩子报着各种培训班,而学生自己仿佛只能听从老师与父母的安排,没日没夜地刷题和四处奔波。这就如同在进行一场百米竞跑,比的是速度,比的是谁率先冲过眼前的终点线,而所谓的终点线大概是指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吧。然而这么做的结果往往是不利的,为人所称道的“学霸”“学神”早在高中就已经被“榨干”,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被题海给淹没了,当然我所说的是被填鸭式教育所迫害的学生们。其中很多人在考上了名牌大学后便放弃了学习,成天窝在宿舍里打游戏,把之前所学全部荒废了,试问这样的学习有何意义。

反观西方教育,在大多数人眼中西方的基础教育似乎只是“放羊式”的,西方的高中生也并非一无是处,不学无术,西方的教育注重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这也归功于他们的课业压力不是很重。在电视里我看到过很多科技比赛,其中参赛者大多是欧美人。以及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中国还没有一位在本土学习的科学家得到过诺贝尔奖。不得不说西方教育下的学生确实是在跑一场马拉松,他们在开始落后于中国的学生,可在后程却能凭借平稳而有力的步子追上已经精疲力竭的中国学生。可以说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灿烂的。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在几十年的人生里学习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篇七:稳中求胜】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郎朗,求快只会让孩子的成长充满艰辛,使孩子身心受到影响。“欲速则不达”,我认为成长的道路需要每一步都走得稳,才能打下根基,稳中求胜。

首先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海伦﹒凯勒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选择用一颗平稳的心去面对与接受,平稳的心态成为他日后奋斗坚实的基础。曹刿在长勺之战中,面对敌军的每个情况,都可以用平稳的心态对待,探清每一步再做决定,使己方终取得胜利。冬奥会上李坚柔的夺冠并非偶然,她能在面对强敌时,保持平稳的心态,在别人失误后不被影响,最终获胜……可见,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是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

其次,便是要巩固基础,使每一步都稳定后再走下一步。好像下围棋一般,纵眼望去,许多地点都是突破口,可是只有专心一个个突破才能胜利。东一个西一个的落子,使每一步都不稳,结果适得其反。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快乐大本营》已有十三年历史之久了。在众多综艺节目中,这棵常青树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正是因为一个字“稳”,没有像其他节目频繁更换主持人,《快本》的团队已经深入人心,许多人看着这个节目成长,充满了回忆,所以收拾长虹。这种稳定性,使大家每周六都会去看,从而奠定了其长久的地位。不难想象,在每一部沉稳的脚步,将引领它继续走下去。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之中,也应该秉承“稳中求胜”的信念。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上要“稳”,真正掌握了才行。面对考试的好与坏也要“稳”,平稳对待,走好坚实的每一步,便是成功。

尽管世界在变,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它们都无法影响自己,因为我们有平稳的心态,稳定的根基。这样的话,无论外界如何变,本心不会变,让我们的每一步都坚实地落下,不后悔,稳中求胜!

【篇八:育人德为先】

现在随着各种的压力,家长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各种教育机构纷纷涌现——从“中考”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我不禁想问,这些在知识上“先飞”的孩子们到头来又“赢”在了哪?我觉得确实有些方面得从小、尽早地培养,这正是被现在许多忙得焦头烂额家长所忽视的,那就是品德以及习惯。

万事德为先,孟母不惜“三迁”,为的就是孩子能有个良好的环境去影响他,使他拥有良好的内在品质;一位优秀的外交官,儿时就被父亲教育“要抬起头做人”,让他有了自信的烙印;华盛顿的父亲通过“樱桃树事件”让华盛顿明白了诚实的可贵——这些都足以说明德育要从儿时做起,从根本上让优良的品质成为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将在未来成为你的强有力的助力,让你真正“赢”在起跑线上,走在别人前面。

反观现在的孩子们,“神童”辈出,知识的储备远高于同龄人的“跳级生”已不再属于“奇迹”范围。然而更现实的问题却是“高材生被清华劝退,因为生活不能自理”,餐桌前,长辈问话,回答的却是一串串微信的“嘀嘀”声。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许多90、00后的行为不是一句“叛逆”就可以解释得了的,我想更好的解释就是他们在内在品质上的空白吧。但现在再去纠正已是有些迟了,一些不好的品行已成为了习惯,不好改了。因此在德行上的教育就是要从小抓起,而且应该尽可能早学一些,多学一些。知识不会,总会有机会再学的,但德行一旦养成,中间存在的缺漏却是再也不好补了。

德行不仅是一个人取胜的关键,更是一个大国形象树立的根本。中国的GDP上去了,科技也不再落后,但在外国人看来,中国还带着“没文化,不知礼”的标签,这让我们这样一个自古的文明大国情何以堪!改变的关键在于教育,对于德行的早期教育,这远不是“知识”二字所能概括的。因此,教书先育人,育人德为先。

好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这是老生常谈,在现在这个社会都应搞清的是,孩子到底要“先”在哪一方面,那就是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成长中更好更稳地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