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面鱼

韩逸茜 2018-03-07

我的老家安徽,每到过年期间,人们会吃一种名叫“面鱼”的食物。

小时候过年时,听奶奶说待会儿我们就可以吃面鱼了!哥哥姐姐们就心奋不已。

老远就闻到它的香气了。像烤鸡,却没有它那么单调;像煎鸡蛋,又好像比这个更鲜美;像猪蹄汤,但没有它的油腻。中间还夹杂这青菜的甜香味和新鲜豆腐的味道。

奶奶把它放在茶几的碟子里,洁白的碟子,衬托出它的雍容华贵。它长得长长的,两旁尖尖的,中间为长方块,犹如一块肥胖的落叶似的,外面用脆脆的、酥黄酥黄的东西包着。

我的口水早已“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实在忍不住了,拿起筷子夹起一块放置碗中,从其一头开始吃起。恩,不错,吃起来棒极了!外酥里嫩,里面是豆腐、青菜、粉丝等各种常见的食品掺和成的。

咦?不是叫“面鱼”、“面鱼”吗?怎么既没有吃到面,也没有吃到鱼呢?

原来啊,是以前的人们买不起鱼,于是便把它做成近似于的模样,象征着“年年有余”;至于它的名字中为什么会出现“面”字,也许是因为以前是用面做的,后因什么原因去掉了吧。

我津津有味地吃着,却浑然不知制作这小小的面鱼需大费周章!

除夕夜前五六天左右,便开始了做面鱼的准备。我们老家这边的豆腐、豆浆、豆脑仍采用最古老的方法,用石磨。爸爸磨豆子推石磨;爷爷则用平吊的十字架和布来将豆浆与豆渣分开;妈妈烧灶台的火,把豆浆倒进锅里烧开,过了一会儿,上面会形成一张薄薄的皮一样的东西,这就是面鱼最外层的豆皮;奶奶便用干净的竹条把它捞起来晾晒。不能晒太干,晒太干太脆不好包;也不能晒太潮,晒太潮软绵绵的,不好吃。

第二步就来拌馅了。用刚做好的豆腐以及许多农作物剁成馅,再放上早早准备好的调味料拌均匀,然后把它放进锅中蒸熟。

最后一步当然是把它们包起来下油锅炸。这也是最难的一步,全家的大人都出动了,爷爷掌握火候,奶奶炸,妈妈包,其他人只有给他们打打下手、端端盘子的权利。炸,为最关键的一部,入锅即取,不可有一丝一毫的犹豫,这样才能做到外酥里嫩的效果。

别看仅仅三步,做起来却极其麻烦,需要四五天呢。

忙活了四五天,终于可以开吃了,我们一家人围在圆桌上,香味徐徐飘来,我闻到了它那独特的味道,闻到了年的气息,闻到了家的温暖,感受到了爱的甜美。

如此美味可口、意义非凡的独门小吃,谁人不爱?